「我的孩子沒有溺水過,為什麼我的孩子比較怕水」?

「我的孩子沒有溺水過,為什麼我的孩子比較怕水」?

 

 

最常聽見家長說:我的孩子很怕水、不敢洗頭、很抗拒去游泳池。

但很少有家長願意思考和探究原因,「我的孩子為什麼會怕水」?

 

就游刃有魚所遇到的溺水個案與統計,多數溺水個案都沒有比一般來得“恐水”。

 

舉個例子來說,在鄉下成長和山上樂活的孩子們,多數都沒有恐水的問題存在,從小也沒有在上親水課程、七米跳潭也是跳得毫無懸念、即使泳姿不佳卻也自由自在,甚至連分離焦慮都沒有。

 

為什麼?我們都市裡的孩子在親水、戲水時,卻有那麼多心理層面問題要解決。原因多來自於原生家庭教養的不同與安全感不足,透過水的而將情緒放大。當然,孩子沒有比較沒有傷害,就如同放山雞和肉雞般,差別在於「自信」、獨立性和心理抗性。在這兒不會談孩子是否能勇於挑戰,在「游泳定義」未達標前,親水稱不上挑戰。

 

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,也得面對不同家長的個性課題,更無法選擇他出生的家庭,因此,家長擔任引導親水的角色和分寸就非常重要,因為親水課程與“教養”密不可分。由於水是情感的延伸,當孩子所受到的教養方式導致安全感不足,於是產生的焦慮與緊張,在水裡便會赤裸裸的呈現、一覽無遺。

 

 

 

300個案數統計,怕水的原因多數如下:

 

1. 孩子每天接觸水最多時間就是洗澡,家長們總沒有營造舒適的環境與氛圍給孩子,每回洗澡不是焦慮煩躁便是匆匆忙忙,也分不清孩子究竟是願意被淋水、還是不敢表達與壓抑,直到他們開始會表達自己情緒與果斷拒絕時,便來個天搖地動大爆發。講到這裡一定有家長也想要爆發,抱怨忙得要死我還營造氛圍,但捫心自問,去外面給人家洗頭時我們都希望能舒舒服服,給嬰幼兒營造個舒適環境是要多久?而且,方式有很多種。

 

譬如:兒子3歲前,我還是會每天趁洗澡時陪他玩水10分鐘,若當天有出遊,非常疲憊想睡,即使有鬧點小脾氣,但終會依偎在我身旁睡著,原因是他願意親水外,還有靠“水”連結起父子間的信任與安全感。

 

給有三歲以下孩童的家長們參考,若您不能每天陪孩子好好洗澡、玩水,理所當然他會對水產生不好的連結。然後再丟給老師說:「為什麼他/她會怕水」?

這階段的孩子學的都不稱為游泳,是建立親水性,而非技術層面的水感。「這階段要強迫他們學什麼游泳呀」,重點是與家長間的互動與親密連結,而不是為了單純打卡與期待。 所以,家長先學會正向地與水相處(不是游泳),因為你們是孩子的榜樣。

 

2. 戒奶、戒尿布、戒奶嘴、戒任何與安全感有關的安撫玩具、初次上學。

 

上述是否有循序漸進完成戒斷,若沒有而以強硬的方式,都會造成焦慮緊張與安全感不足,然後情緒會在水中課程徹地放大。目前所有高階班的幼兒,只要上述任何一項正在進行中且沒有循序漸進,所有過往學的技巧幾乎都會歸零,甚至焦慮緊張到無法上課。

 

3. 單親家庭、家暴、言語霸凌等。

 

人體內有百分之七十是水,水亦可作為單一情緒的延伸。透過水會放大每個人的不安全感,絕不是因爲單純恐懼「水」這項物質。館內有許多女學員恐水的個案,即使是大家認知的恐水,但透過循序漸進地放鬆和訓練,最終都完成了鐵人三項和長泳。但這些個案都需要先找到畏懼與焦慮的原因,優先解決心理抗拒的部分,才能進行真正與水相處「水」的訓練。後來調查與分析,這些心理上的恐懼與焦慮,多為幼時原生家庭造成的一些陰影,讓她們儘量敘述怕水原因多為以下:不喜歡水的包覆、水下黑暗、水下壓力、浮力、上升、藍色,感覺孤單、淒冷和被遺忘。

 

有時在課程中,充滿不耐與諷刺的語氣詞:「吼唷、齁、嘖和嘆氣」。當我們出現上述不耐與無奈時,是過度自我、是卸責、是高傲、是粗魯、是疏離。非一個家長(照顧者)該有的行為表現。其實,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學習,對於身旁的親友與孩子,都不需要施加那麼大的期待和壓力,我們應一同歸零,一同學習與分享,這就是育兒、是修養、是自我成長。每天都要面對的孩子,不改變和提升自己,那要如何育兒,工作與婚姻不也是這樣(好像離題了)。

 

4. 上課時,照顧者的焦慮緊張,影響了孩子心情。

 

我們常說,「家長的行為影響了孩子的行為,家長的心情影響了來子的心情」。

但每個人的個性皆不相同,有些家長個性壓抑害羞、小心謹慎,在水裡帶孩子卻更緊張,造成肌肉緊繃,被扶持引導的孩子也感受僵硬不流暢、不舒服,導致對照顧者失去信心,極度沒有安全感。

 

大家常常說:「為什麼A寶寶那麼厲害,我們卻無法做到。」,每個人都是從羊水出來的,做得到是理所當然,做不到才不應該。但,爸爸媽媽們,肩膀、手指末梢為什麼也僵硬,怎麼也做不到「放輕鬆」。

 

至於學習親水要如何放手、分寸如何拿捏,就要看每位照顧者願不願意咬緊牙關、捏自己大腿堅持著,畢竟培養親子依附關係與安全感,本就是由家長以身作者、引領向前。尤其現逢後疫情時代,孩子面對環境的種種壓力、加上選擇太多,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或遊戲性,已經不再純粹。

 

不要再說孩子怕水了,要和他們道歉,「其實是爸媽有分離焦慮症,讓你多心與焦慮了」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游刃有魚WISWIM/創辦人Stanley

 

 

 

#嬰幼兒是做不到游泳的定義

#三歲以下學習的是維持水性

#增加親子間的依附關係而不是強化分離焦慮

#恐水#安全感#寶寶游泳#教養方式#親子互動#溺水防範

已加入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