嬰幼兒(兩歲以下)適合練習潛水嗎?

#游問游答

嬰幼兒(兩歲以下)適合練習潛水嗎?

但應該要反過來問,為什麼要練潛水呢?(重點是聽指令閉氣)

學習任何東西都有其目的與意義,但練習潛水為是什麼呢?有無老師回答您們這個問題?
由於嬰幼兒的學習過程,重點首重尊重與依附關係,若分寸未拿捏好就意味著強迫,易延伸不好的陰影與連結,導致與家長間的信任度不佳,甚至缺乏安全感。

太多案例顯示,0歲時上課潛水互動、當然攝影的呈現都覺得很棒(家長的自我陶醉),但我們從何點證明他們很喜歡呢(檢視反射)?當孩子到了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與不適時,反應不喜歡洗澡、不喜歡下水、甚至不喜歡水碰到臉,有無照顧者反思到底為什麼?一定會有家長想說:「我家孩子都隨隨便便也沒有怕水。」,那一樣都吃白飯,為什麼不能每個人都念哈佛?

家長做沙龍洗頭都期待舒舒服服,一個嫩嬰在舒適的氛圍下親水是理所當然。因此,孩子的意願與家長的IG究竟哪一個重要?

我們把重點拉回「潛水」,無論是水肺或自由潛水,都有個一起潛水的伙伴(Dive buddy),我們稱為潛伴制度。
其實照顧者和寶寶之間角色扮演就是如此、更要忠於彼此。你懂我的能耐與極限(家長),我懂應該是你親生的(寶寶)。但多數的家長們好像都是想要逼死自己的孩子。
1. 快點,再潛一次!不能輸給同學!
2. 嗆到了!不准哭!好丟臉!

以下分享練習潛水的幾個重點,一樣都不能疏忽:

1. 扶腋下手指的柔軟度
2. 口鼻位置下水的角度
3. 口令的明確性
4. 節奏的一制與連貫性
5. 判斷當下孩子的意願
6. 下潛的次數(物極必反)
7. 家長的情緒與音調
8. 水溫(不得低於33°C)
9. 無氯或低濃度(因為會刺眼)
10. 不讓孩子憋氣的時間超過2秒
11. 水下判斷孩子表情與手足反射
12. 寶寶的生理與情緒應在最佳狀態。


當然,有些孩子是喜歡自在地於照顧者身旁潛水,但那些孩子畢竟是佔少數。因為上課親水的方式需和每天洗澡同步結合,並非上課時才營造氛圍和尊重孩子,然後不在教室了,家長幫忙洗澡是粗魯又無奈。

嬰幼兒不適合潛水的原因有以下幾點:

1. 生理發展尚未成熟:

嬰幼兒的生理結構和系統還未完全發展成熟,特別是呼吸系統。他們的肺部和氣管較小,尚未能有效地處理水下的壓力和氧氣供應,因此潛水不只是生理上的負擔,還有心理負擔。所以能否判斷孩子憋氣的多寡、憋氣界線的表情與動作,是格外重要和必學項目。雖然半歲以內的嬰兒,喉嚨有個特殊瓣膜,在正常反射下,瓣膜就會自動閉鎖氣道,故嬰兒較不容易嗆水。但每個孩子皆不相同,最保守水下滯留不要超過兩秒鐘。

2. 溺水風險高:

學習親水並不難,但讓嬰兒理解危險卻很難。所以嬰幼兒是做不到游泳的定義(平衡+流線+動力)。親水課程首重依附關係、共同親水, 即使潛水也是被動讓家長操作。由於他們無法理解和應對危險、也難以表達自己的需求,這使得在水中的安全管理變得更加複雜。譬如很多寶寶都熱愛跳水,但他們知道家長都會立刻將他們接起來,這樣的我跳你接都會持續好一段時期,所以嬰幼兒再怎麼瘋狂愛玩水,都一定要在自己的眼皮下戲水,即使要背對他們都不能超過三秒鐘。

3. 影響洗澡情緒:

由於未掌握孩子的情緒、頻繁潛水,因而造成寶寶失去親水的熱情、失去對照顧者的信任,對水產生不好的連結與陰影。接下來洗澡的日子家長沒有耐心,開始對孩子責難沒有耐心。這樣的日子惡性循環,當孩子大了還不會游泳,開始和老師求救:「老師,我的孩子很怕水」。


總而言之,嬰幼兒潛水雖是有成就感的動作,但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高風險活動。照顧者帶領時一定要將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,方能確保孩子的身心靈健康。

與其練潛水,還不如練習仰漂在家長懷裡(甚至睡著於水中),比練下潛來得更具有意義、也更具挑戰性,順便證明家長給孩子的安全感夠不夠。

對孩子學習潛水的執念不要如此根深蒂固,和愛情一般,沒有牽絆的感情才是幸福,一路上走起來才不會那麼辛苦。

-游刃有魚WISWIM/創辦人Stanley

EVENT CLOSE
已加入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